近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根据统计,本年度共有来自196家单位的625位申请人成为国家优青,资助强度为120-130万元/项。
今年,上海大学有3位教师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他们分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艳丽研究员、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彭艳教授、管理学院教授解学梅。
王艳丽,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中国非公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靶向纳米荧光探针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纳米靶向药物设计;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先后作为客座副教授,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交流学习。聚焦智能靶向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基于一种简单、绿色、可控的分子融合法, 开发了一种碳基肿瘤细胞核靶向纳米荧光探针,提出了细胞膜通透性靶向的新机制,实现了单细胞层面的肿瘤细胞高效精准识别靶向,将肿瘤靶向率从不足5%提高到50%以上,在Advanced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0多篇,引用1125次,其中,单篇最高引用262次,参与编著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15项,应邀参加国际会议报告近20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市教委、市科委等项目多项,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蒲华燕,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市智能无人艇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和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极端环境下机器人探测装备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2017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负责研制的海洋无人艇完成了2018年东海桑吉号碰撞爆燃沉船事件中应急处置和监测,为航运史上首次大规模轻油泄露事件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还获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上银机械博士论文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
解学梅,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7月起任职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2007和200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访学研究;2015-2017年于美国加州大学UCSD进行访学研究。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项。在SSCI源权威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DM “Best Paper Award”、“上海大学第六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等奖项和荣誉称号十余项。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等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