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2023年度“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揭晓并颁奖。上海大学荣获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提名奖1项。
上海大学一贯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服务上海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大力实施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持续深入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航空自润滑关节轴承的研制及工程化应用(一等奖)
本项目由上海市轴承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上海市合成树脂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历时7年半(2015.10-2022.3),开发了高强耐磨自润滑织物,研制了高温耐磨树脂,攻克了低速重载关节轴承服役10万次以上、最高使用温度240℃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制造了自润滑关节轴承的关键工艺装备,实现了原料、工艺和装备全流程国产化,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鉴定“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2项,发表论文15篇,制定国标2项。项目产品可满足战机和大型运载火箭的需求,2018年以来累计销售金额超2.32亿元。
本项目通过跨学科的产学研合作,构建起航空关节轴承的产业链,打破了重要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为我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项目名称:智能磁传感器关键芯片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一等奖)
本项目由上海灿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承担,历时3年(2018.1-2020.12),攻克了芯片核心电路设计、多芯片融合封装等技术,研制开发的智能磁传感器,解决了噪声自适应消除、灵敏度和精度、低功耗与高性能难以平衡等难题,打破了美国等国际大公司的长期垄断。已在汽车、工业控制、环境监测等领域成功推广应用。中科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询中心认为“项目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2),授权发明专利3项、PCT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投产后三年销售额达到4.2亿,累计利润1亿元,企业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本项目以研发平台建设为抓手,着重解决设计上的共性问题和完善封装测试产业链,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升级,推动高性能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集成技术发展,实现了进口替代。
项目名称:面向脑卒中术后人群的虚拟现实肢体康复系统研发与产业化(三等奖)
本项目由上海金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合作,历时4年(2016.12-2020.12),构建了融合运动辅助和多感官刺激反馈于一体的沉浸式虚拟现实康复训练系统。取得了中国和美国注册证,产品覆盖全国十余省市、40多家医院和学研单位,2021年至今销售收入超2800万。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创新项目路演”TOP5优胜项目奖(2022)、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申请专利20项、软著7项,论文30余篇。
项目名称:建筑楼板高抗裂混凝土保温隔声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名奖)
本项目由上海复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大学合作,经过三年的研发,成功使建筑楼板高抗裂混凝土保温隔声系统及其材料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本项目获“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攻关项目二等奖”,其产品被认定为“上海市节能产品”,其技术被认定为“上海市绿色技术”。本项目主编了团体标准T/SBMIA017-2021《建筑楼板高抗裂混凝土保温隔声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引领建筑楼板保温隔声系统及其材料的推广应用,使本项目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奖项介绍:
“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评选由上海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是目前上海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设立的唯一奖项。该奖项创设于2009年,旨在面向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宣传产学研合作理念,总结产学研合作经验,树立产学研合作典型,从而更好促进上海产学研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