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上海大学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领域重磅奖项

创建时间:  2025-03-18  严巧赟   浏览次数:

2025年3月16日,第十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分享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好案例和做法,探索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新途径。会议表彰了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个人和创新成果。

上海大学、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等单位合作,苏佳灿教授牵头完成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荣获2024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








伴随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社会卫生问题。2015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269万例,2050年预计将达到600万例,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居民普遍认识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亟待提高,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极为困难。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合并骨质缺损,存在着治疗难度大、成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慢、功能愈后不佳等问题。

基于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关键问题,项目开展了基础机制研究与临床诊疗技术研发课题,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疾病复杂机制,研究关键调控靶点与新药物;2.针对骨折固定难题,开发新型内固定及植骨材料;3.针对临床诊疗难题,提出“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

上海大学、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与新华骨科、上海中冶医院、三明转化医学研究院及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单位产学研合作,通过基础、临床与转化协同创新研究,实现了项目成果新药物、新材料与临床诊疗规范全国100余家医院,累计应用2000余例次,系统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诊疗与功能康复效果,发表相关论文 150余篇,获批专利26项。

伴随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重大社会卫生问题。2015年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269万例,2050年预计将达到600万例,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居民普遍认识不足,骨密度检测率亟待提高,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极为困难。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合并骨质缺损,存在着治疗难度大、成骨质量差、骨折愈合慢、功能愈后不佳等问题。

基于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关键问题,项目开展了基础机制研究与临床诊疗技术研发课题,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针对疾病复杂机制,研究关键调控靶点与新药物;2.针对骨折固定难题,开发新型内固定及植骨材料;3.针对临床诊疗难题,提出“三位一体”骨修复策略。

上海大学、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与新华骨科、上海中冶医院、三明转化医学研究院及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单位产学研合作,通过基础、临床与转化协同创新研究,实现了项目成果新药物、新材料与临床诊疗规范全国100余家医院,累计应用2000余例次,系统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临床诊疗与功能康复效果,发表相关论文 150余篇,获批专利26项。

苏州上海大学创新中心,由上海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建立,由上海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负责建设,于2021年11月5日正式注册成立。中心依托上海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专注于共性技术的研究,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进程。中心配备了生物材料合成、加工、测试平台,体外细胞研究平台,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并设有符合GMP标准的多功能洁净车间,旨在成为生物材料创新研究、人才培养及产业化的高地。

  

办公总部2.5产业园

 

产业基地联东U谷

奖项介绍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科技创新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社会科技奖励,分设创新人物奖、创新成果奖,其中创新成果奖主要奖励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形成的重要科技成果,围绕“四个面向”,特别是在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建造,前沿科技、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所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上一条:祝贺!上海大学35位学者入选2024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下一条:祝贺!上海大学李辉研究员荣获第四届“青山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