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中国乡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举办“多重视野下的乡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如何理解乡土文化与文学、当前乡土文学创作困境以及乡土文学的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王兆胜指出乡土散文相对于“都市散文”来说,其独特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丰富性、淳朴、真诚、宁静、包容、自然、诗意和梦幻,总的来说,乡土散文给人以“根”的意识、安全感以及天地道心,有益于医治现代都市病。他认为乡土散文是现代中国转型期的重要文化标本,通过这些标本可以看出乡土散文实践和乡土散文研究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是乡土散文往往存在着过分诗化或丑化“乡村”世界的偏向;二是乡土文学表达失于平面化,缺乏建构能力,乡土散文与时代严重脱节,无法触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或深度文化层面。王兆胜通过人生智慧、天地时空、神秘界域等一系列具有乡土诗性特征的语言方式,力图突破乡土世界表象层面的书写,深入到内心世界和天地大道的探索。
张新颖提出了“乡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的疑惑。他认为乡土成为批判的对象是现代理论这一有色眼镜催生出来的结果,我们今天应该对现代理论这一有色眼镜本身有一个反省,他认为,王光东等学者针对现代文学“民间”问题的研究就是一种具有反思精神的理论探索。
杨位俭通过对乡土文学研究中的“时间性(现代性)”和“空间性(城乡二元)”两种观念视野的总结,提出研究者应该对于自身的经验构成和话语方式有适当的自觉,他认为“反思现代性”也可能是现代性话语制造的结果,过分的路径依赖和价值预设会对乡土经验的表达构成压制和遮蔽,而如何超越现有的话语模式,重建具有本土品格的乡土诗学是对当下研究者的一个严峻挑战。
陈晓兰提出乡土成为一个问题并不完全是外来观念的影响,她结合乡土现实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针对乡土文学提出一些质疑:乡土文化的价值何在?乡土文学何为?研究乡土的意义又是什么?也有学者对“乡土”的认定、乡土文学的命名以及“乡土性”等问题提出了疑问和看法。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王光东给予了回应。他认为近年来乡土社会的变化给乡土文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作家历史意识的不完整、当下作家把握乡土文学感情上的矛盾和乡土文学在艺术表达方式上发生的变化这几个方面。
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王兆胜、张新颖、王光东、陈晓兰、罗兴萍、黄景春、杨位俭等教授和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