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场域和历史关联”学术研讨会召开

创建时间:  2009-12-25     浏览次数:

由上海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与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1980:场域和历史关联”学术研讨会,于12月19-20日在上海大学乐乎新楼召开。会议立足于中国1980年代文学,从其发生、发展的场域,及其与历史的关联,展开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的重新认识与深入探讨。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中文系蔡翔教授主持,张旭东、王晓明、程光炜、王鸿生、陈子善、贺桂梅、罗岗、倪文尖、董丽敏、毛尖、张炼红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分6场进行。前5场分别以个人的主题发言展开讨论,第6场以圆桌会议的形式深入探讨。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程光炜教授的《新时期文学的"起源性"问题》,掀起了会议的第一波高潮。论文重新审视了新时期文学“起源性”问题,试图让我们重新回到历史语境当中,实现对“80年代”与“90年代”、尤其是其与“十七年”内在关联的更有效的理解。同时,借助文学和文学史外的知识,重新看待80年代以至于90年代至今文学所面临的困境。

而第二场的讨论,来自北京大学的贺桂梅教授则以社会学纬度,引入知识社会学与整体视野的全新资源,提供了一种对80年代文化进行历史清理与再阐释的“外在的”的研究范式。她一方面强调了这种“外在”的研究范式对80年代知识/权力对知识分子主体位置建构,及知识运作意识形态特性的阐释力;一方面分析了这种研究范式的具体实践层面。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

接下来,纽约大学的张旭东教授以一篇《重读芙蓉镇》带来了他对80年代文学的全新思考。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则从“资产阶级法权”到“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着力分析“1980年代”文学的转型。

第二天的讨论由上海大学的李海霞博士《从“劳动者”到“打工者”》发言引发,到最后一场由同济大学王鸿生主持的圆桌会议达到高潮。与会者围绕此前的众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思索,引发接连不断的热议。

整场讨论问题意识鲜明,研究视野开阔,不仅发现了诸多有待拓展的学术生长点,还引入了新的资源以反思现有学术研究范式,更有对代表性文本的重新阐释和对特有文学现象的深入理解与剖析。这些问题引发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并在圆桌会议中得到了充分的讨论。

本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上海大学211项目资助。

上一条:公共管理系召开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

下一条: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举行2009年度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