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高端论坛、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术报告会 “治国理政与话语创新”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欧阳华、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朱鸿召以及来自于上海市社联科研处、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单位的文科科研管理处相关领导,上海大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李友梅教授、张文宏教授、陶飞亚教授、曾军教授以及特邀评论专家等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董丽敏处长主持。
会上,上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欧阳华致开幕辞。欧阳副校长首先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指出,近年来,上海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拥有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提升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当前正处于国家“双一流”建设以及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大学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希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兄弟高校的各位专家的帮助下,以更大的气魄和勇气挑战更高的高峰,主动担当,勇于攻坚,使上海大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
随后,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朱鸿召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祝贺此次大会的顺利召开,指出,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界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他认为这是一个需要思想、并且能够出思想的时代,期待上海大学在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过程中做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李友梅教授首先做了题为“关于新时期社会组织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的主题报告。她首先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要在治国理政的新形势下来思考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话语创新的新空间。紧接着,她从三个方面对课题的成果进行阐释:关于社会组织的功能与条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实践逻辑;相关政策选择及未来的思考。李友梅教授表示,接下来会从社会组织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促进社会治理有新作为,尝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转型社会学研究范式。
上海社会科学院杨雄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徐家良教授对李友梅教授的报告做了精彩透彻的点评。他们肯定了李友梅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认为课题组为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文宏教授做了题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互动”的主题报告。他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划分、各阶层的流动机制以及互动状况等方面对重大课题的成果进行了汇报。复旦大学李煜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补充说明。
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教授对张文宏教授的报告做出了中肯点评,指出了该课题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凝练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困难以及新的可能性所在。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陶飞亚教授做了题为“从汉语文献看基督教中国化的转捩点”的主题报告。该课题系统整理了汉语基督教历史文献,并建立了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数据库,较为完整地勾勒出了唐朝以后基督教中国化的轨迹,为当代中国的宗教治理提供了重要历史依据。
复旦大学熊月之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晏可佳研究员对陶飞亚教授的报告做了全面而深刻的点评。他们认为课题拓展了历史研究与宗教研究的新空间,对于理解域外文化的本土化的规律、特点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军教授做了题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的主题报告。他从课题的酝酿与申报、问题意识与研究思路、总体框架与课题展示等方面,以“当代中国文论的主体性建构”问题为核心,对课题的开展做了全面汇报。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和同济大学王鸿生教授对曾军教授的汇报做了全面细致的点评。他们认为该课题立意很高,选题角度独特,问题意识很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化”、“世界化”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
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董丽敏处长对会议做了小结,认为本次研讨会引发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思考,话语体系创新需要建立在对现有研究范式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需要我们回到主体立场来清理各种文化资源,需要有鲜明的本土意识和理论创新的责任感。
“治国理政与话语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学术报告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了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扩大了我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力。
( 文科处刘义敏供稿)